#癌症

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

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的飲食需配合患者病情及營養需求,預防或矯正營養缺乏問題、修補身體肌肉組織、減輕治療所引起的飲食相關副作用並提昇生活品質。然而,親朋好友或自己不正確的飲食觀念,可能引發營養不良問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18日(一)舉辦營養講座,由營養師蘇筱媛主講「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本課程針對各個飲食迷思,包括吃得太營養會使腫瘤長得太快?體重一定會減輕?如果吃不下打營養針就好?要改吃生機飲食或素食較好?等問題給予建議,讓病患有更正確的飲食觀念。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時間:108年2月18日(一)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抗癌治療新曙光 認識「免疫療法」

抗癌治療新曙光 認識「免疫療法」#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症免疫治療在2013年被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評選為當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後,能有效對抗癌症的第四種武器。發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學者更在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免疫治療為什麼這麼有效?其抗癌的機制又是什麼?談到癌症治療,近幾年最熱門的關鍵字莫過於「免疫治療」。從重量級的國際研討會至病友之間的話題;從國人最普遍的肺癌、肝癌到較罕見的黑色素癌、淋巴癌,免疫治療的新藥都是備受矚目的焦點話題。今年九月,健保署更正式宣布要將特定癌症的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究竟免疫治療新藥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受重視?免疫系統除了攻擊,也有煞車機制想要了解免疫治療的原理,勢必得先了解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症的過程中,須藉由樹突細胞將腫瘤的抗原傳遞給T細胞,並透過特殊訊號的傳遞使T細胞被活化,進而能辨識出體內的癌細胞,加以攻擊消滅。不過,就像汽車靠油門與煞車來調控速度,我們的T細胞上也有許多類似煞車器的分子可調控自身免疫反應的強弱。當這種分子被活化,就會使T細胞產生自我抑制的作用。這種分子就是所謂的「免疫檢查點」,最主要是避免身體在啟動免疫反應時,因作用太過強烈而超出負荷或攻擊到正常的組織。不過,在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過程中,如果這些「煞車器」被過度活化,反而會削弱T細胞對腫瘤的偵測與攻擊能力。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癌細胞身上有一種分子,可直接結合T細胞上稱為「PD-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了T細胞的攻擊力。而癌細胞也能促使另一個免疫檢查點「CTLA-4」活化,進而阻斷來自樹突細胞的訊號。我們可以說,癌細胞就像是一位具有特異功能的壞人,既能阻礙警察接收無線電,甚至還可以反過來將警察銬上手銬。這也部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癌細胞能逃過免疫系統的監控,在患者體內持續轉移、復發,最終奪走了患者的性命。免疫檢查點太過活化,就像免疫大軍被鎖鏈綑綁住,即使再強也無法發揮攻擊力。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艾利森與本庶佑博士,就是分別找到了「CTLA-4」、「PD-1」兩個免疫檢查點,進而製造出能阻斷其活化的藥物,使T細胞「不再踩煞車」,恢復對癌症的攻擊力。免疫治療反應率約兩成,需找到有力的腫瘤標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後,突破了許多癌症的治療瓶頸,不僅能成功縮小一些傳統治療無法對付的腫瘤、延長病患的存活期,其治療效果還能長期維持。不過,這種新藥最大的挑戰在於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在過去的臨床試驗中可發現,不管哪種癌症,免疫治療的反應率平均都只有兩成左右。因此,目前醫學界也正在努力透過各種基因檢測的方式,尋找有效的腫瘤標記,以更準確預測病患的治療結果。目前,現有的方式有以下四種:1) 檢測腫瘤上的PD-L1表現量/將腫瘤組織切片染色後,分析PD-L1(腫瘤上)的表現量。  原理/PD-L1表現量高,代表免疫檢查點在癌症進程中所造成的影響較大。一旦給予治療,可能會有較顯著的效果。2) 檢測腫瘤基因的微小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分析腫瘤基因中出現重複片段的比例。  原理/重複片段愈多,愈容易出現排序異常,不穩定性愈高。也因此可能產生出更多的腫瘤抗原,使T細胞更容易辨識出癌細胞,提高治療效果。3) 檢測腫瘤突變量/對腫瘤DNA做定序,分析突變的程度。  原理/腫瘤突變量愈高,愈容易表現出腫瘤抗原。T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也會更精準。4) 檢測患者的免疫細胞基因/對患者的T細胞做基因定序。  原理/藉此分析個人的免疫細胞活性,若T細胞活性大,則調控力較好,對腫瘤的攻擊力也愈大。這幾種方式目前國內的醫學中心或一些生技公司幾乎都有能力執行,但健保不一定給付,每家醫院的收費情況也不同,若自費做檢查,費用約在數萬元不等。不過接受免疫治療是否一定要做檢測?做完檢測後又該如何做決定?目前可能沒有標準答案。原因在於,現行的檢測並沒有一套統一標準,各家藥廠在進行試驗時所使用的切片染劑、判別標準以及基因檢測的範圍都可能有些微差異。因此,一旦病患接受的檢測與臨床試驗採用的方式不同,就有可能在判斷上產生一些誤差。再者,也有不少病患雖然檢驗後預期療效不佳,但實際治療後卻有很好的效果。因此,目前還是比較建議病患與醫師依照個人的病況、經濟能力以及對治療的期望來做綜合的評估。其實免疫治療的觀念很早就開始,但過去由於研究的侷限,一直無法找出癌細胞逃脫的機制。而免疫檢查點的發現,讓我們重新在自己的身體中找到對抗癌症的著力點,相應而生的治療也因此能適用在多種癌症上。現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被證實可應用在包括黑色素癌、肺癌、肝癌、頭頸癌、胃癌、何杰金氏症、腎細胞癌、膀胱癌等癌症上,使得晚期轉移的患者又多了一項治療的武器。(本文摘自/從零重生:抗癌鬥士的蛻變之旅,免疫療法抗癌新曙光/博思智庫出版)

肝癌確診多晚期 免疫治療應用起步中

肝癌確診多晚期 免疫治療應用起步中#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肝癌這麼危險?難道是它的癌細胞特別頑強?倒不盡然。事實上,早期肝癌治癒機會很大,手術切除後和電燒的成功率很高。只是大部分的肝癌被診斷出來時,已經是晚期。睌期肝癌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右上腹疼痛、發燒、黃疸、呼吸困難、食慾不振、腹水引起的腹部腫脹,以及因門靜脈壓力過高引起的腸胃道出血。但因為肝臟沒有神經,且只要1/4就能維持正常機能,這些症狀在早期幾乎都很難被患者察覺,等到發現不適就醫,通常腫瘤都已非常大、甚至影響到其他功能了。晚期的病患,無法手術的病患,可以利用電燒、酒精注射與血管栓塞等方式清除腫瘤。而近年來,也有很多種標靶治療的藥物可以使用。但整體來說,只要是晚期的病患,治療效果都不算太好。對付肝癌 免疫治療起步中2013年後,癌症免疫治療的觀念獲得證實,科學家找到了癌細胞躲避免疫細胞攻擊的機制,並成功地利用藥物加以阻斷。此後,醫學界幾乎都開始了癌症免疫治療的研究,腫瘤細胞可以強佔這些免疫檢查點,利用它們來壓抑人的免疫反應,降低免疫系統的作戰能力,因此,研發免疫檢查點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的藥物,阻斷免疫檢查點的活動,增強免疫系統破壞腫瘤細胞的能力,便成為重點,我們也在肝癌的應用上看到了令人欣喜的結果。國際知名的《Lancet》雜誌於2017年4月20日刊登肝癌的第二期全球臨床試驗,讓使用標靶藥物後仍無效的病患接受免疫治療(Nivolumab),竟有22%的病患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腫瘤,使其不再擴大、甚至讓腫瘤部分或全部消失。而如果挑選歷次紀錄中結果最好的數值來統計,腫瘤被控制的比例甚至可以高達到55%,2017年9月22日馬上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肝癌的第二線用藥。在很多人眼中,也許會覺得22%的比例並不算高,但如果回過頭來看,長期被認為是治療利器的標靶藥物,對肝癌的反應率其實也只有2%而已。另一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也在國際知名的《Lancet oncology》雜誌於2018年7月1日刊登肝癌的第二期全球臨床試驗,讓使用標靶藥物後仍無效的病患接受免疫治療,也約有18%的病患能夠有效地控制住腫瘤,使腫瘤部分或全部消失。腫瘤被控制的比例甚至可以高達6成,也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肝癌的第二線用藥。至於病人的存活期,相關研究則發現,比起單純使用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平均可使患者多活將近5個月。而能夠存活超過18個月的病患,也有將近3成,且在往後的2年中,這群病患的病情似乎也未再惡化。未來有更多免疫治療的試驗包括免疫藥物合併免疫藥物,免疫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應用於肝癌的治療,醫界預期會有更多更令人振奮的結果,讓更多肝癌病人受惠。另外接受免疫治療的肝癌病患,也比較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根據臨床試驗的報告統計,肝癌患者在治療後的症狀以皮疹、甲狀腺亢進、腦下垂體低下及腸胃道、肝臟的免疫過度反應較為普遍。比起化療造成的噁心、嘔吐或掉髮等,這些症狀多半可利用藥物獲得控制,整體的不適感也較輕微。綜合這些成果,我們還是很看好免疫治療在肝癌的治療潛力。希望鼓勵更多肝癌的病患不要失去希望,但我們還是要提醒患者,免疫治療所費不貲,且目前只是起步階段,尚未能確保對所有人都有效,因此在接受治療前,病患還是要考慮本身的經濟狀況。而未來,免疫治療的方向勢必也會愈來愈個人化,利用各種檢測預測治療結果。(本文摘自/從零重生:抗癌鬥士的蛻變之旅,免疫療法抗癌新曙光/博思智庫出版)

講座/聰明飲食輕鬆防癌

講座/聰明飲食輕鬆防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研究指出80%以上癌症的發生,可能與外在的環境因素有關,例如食物、水、空氣等等,其中飲食的影響更佔了3至4成,不得不正視飲食習慣與癌症發生的相關性。預防勝於治療,從飲食著手攝取均衡營養,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健全人體的免疫功能及修補能力,為身體提供最好的防衛能力。。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月23日(三)舉辦營養講座,由戴珊如營養師主講「聰明飲食輕鬆防癌」,吃對食物防癌又抗癌,讓我們進一步來認識預防癌症的飲食原則。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8年1月23日(三)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講座/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因腫瘤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此時營養治療對癌症患者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月7日(一)舉辦營養講座,由吳宛真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本次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一些飲食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時間:108年1月7日(一)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癌症時鐘再快轉!腸癌發生率居冠

癌症時鐘再快轉!腸癌發生率居冠#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105年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0萬5832人,較104年增加676人,癌症時鐘又快轉2秒,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1人罹癌。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期仍將持續上升。105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3歲,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癌症發生率 男性大腸癌、女性乳癌居冠雖然癌症發生人數上升,但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105年較104年每10萬人減少5.3人;肝癌、大腸癌標準化率為發生人數及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2種癌症。相較104年男性每10萬人減少2.5人及2.8人,女性則減少1.4人及0.8人,男性大腸癌標準化率降幅加大。以男性來看,前10大癌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癌、白血病。女性癌症發生依序為乳癌、大腸癌、肺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子宮頸癌、皮膚癌、胃癌。發生在男性居多者為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為女性的11.9倍與15.3倍,皆與吸菸、飲酒、嚼檳榔息息相關。大腸癌發生人數雖連續11年為第一,然較104年減少205人,且連續2年下降,顯示民眾參與大腸癌篩檢的效果已逐漸產生。若從長期趨勢來看,國人整體癌症標準化發生率近年呈現上下波動,死亡率則呈趨緩且有穩定下降趨勢。分析10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肝癌、胃癌及皮膚癌已連續7年呈現下降,大腸癌近年亦呈下降趨勢,而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及食道癌近年來呈現上下波動,乳癌今年持平,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仍呈現增加狀況。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生活習慣避菸酒癌症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癌症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型,先天的危險因素,可歸納為老化、性別、基因;後天的危險因素則較可藉由自身決定而有所改變,即改善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一很多人還不知道油膩、燒烤紅肉、加工肉品、甜食,缺乏運動、肥胖,也與癌症密切相關!年輕時即遠離菸、酒、檳,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除了防癌,也能適時釋放身心壓力。以近期名人罹患的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為例,這3種癌症早期無明顯症狀,國際上亦無具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發生原因尚不明,除了與年齡老化、基因等因素有關,目前歸納與生活習慣有關的高危險因子,可藉由實行健康生活來降低風險:‧胰臟癌/吸菸、喝酒、肥胖及糖尿病。‧食道癌/大多與飲食習慣有關,如吸菸、喝酒、嚼檳榔、加工食物、胃食道逆流。‧攝護腺癌/與年齡較有關(好發於50歲以上),少數研究顯示肥胖、吃紅肉為危險因子。定期做四癌篩檢 降低死亡風險國際實證顯示,每1至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50至69歲大腸癌死亡率15至33%;35歲以上具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50至69歲婦女,每2至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1至34%;透過大規模子宮頸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至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從近年癌症登記的數據也顯示,推動癌症篩檢經過一定時間可降低癌症發生率,可由近年來大腸癌發生率的下降來印證。由國民健康署及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針對50至69歲接受大腸癌篩檢民眾共307萬人為研究對象進行10年的追蹤,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篩檢率為56.6%(定期複篩率為52.3%)時,就可降低死亡風險達44%。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定期做四癌篩檢是每個家庭的作業,鼓勵家人要互相關心彼此,提醒做四癌篩檢,把防癌當成生活一部分。若經篩檢陽性務必要確診,診斷為癌症務必尋求標準治療,切勿聽信坊間偏方,一旦錯過治療黃金期無法重來,千金難買早篩到。

防癌上身 6重點要注意

防癌上身 6重點要注意#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來裕隆執行長嚴凱泰、藝人安迪因癌早逝的消息,讓人不勝感嘆,即使擁有名氣及金錢仍躲不過癌症的魔爪。其實忙碌高壓的生活,更容易讓人忽視自我健康。避免癌症上身 6大重點要注意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家醫科主任郭紋翠表示,WHO已經定義慢性病(含癌症)的四大危險因子為菸、酒、不健康飲食、不規律運動。因此,要能避免癌症上身,要隨時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以下便為大家準備幾個應該注意的重點:1) 多健康飲食/把握蔬果579原則,每日兒童3份蔬果、女性7份、男性9份。增加纖維素攝取,可以預防腸道相關癌症,而蔬果裡維生素與抗氧化物也可增進身體清除癌細胞的能力。但是如有血糖問題,水果需適量攝取。2) 規律運動/根據研究顯示,多運動有助防止癌症發生,運動也可以維持肌肉量,預防衰老、代謝症候群的發生。可選擇適合自己並且能維持長久的運動來進行,老年人不宜過於劇烈,宜漸進式增加強度。3) 遠離菸檳酒/香菸含有40多種致癌物,跟大部分癌症都有相關,尤其是大家所知的肺癌,位居106年十大癌症榜首。檳榔除了損壞牙齒及口腔組織,還會造成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喝酒除了傷肝傷胃,會使身體免疫力被破壞,身體清除癌細胞的能力降低,增加罹癌風險。而菸加上檳榔和酒,更是口腔癌的極高危險因子。能夠戒除這些習慣,就能減少暴露在癌症的風險中,可尋求醫療院所協助。4) 控制體重/很多人覺得胖只是胖不是病,但肥胖除了增加代謝疾病、心血管疾病之外,還跟許多癌症相關,如食道癌、大腸直腸癌、膽囊癌、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癌等。因此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內,也可預防許多疾病。5) 善用免費篩檢/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四大癌症篩檢,包含口腔癌(有抽菸及曾嚼檳榔,30歲以上兩年一次)、子宮頸癌(30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乳癌(45-69歲女性兩年一次,或40歲以上二等親患有乳癌者)、大腸直腸癌(50-74歲兩年一次),民眾只要攜帶健保卡即可至健保合約院所查詢是否符合篩檢資格。除以上免費篩檢外,還可以自主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可依據自己的家族史及健康史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檢查項目。6) 不要輕忽身體警訊/癌症並不會一開始就有症狀出現,通常都是當腫瘤長到一定大小時才會有一些身體的警訊,當有持續不尋常的症狀時,請盡速就醫,並持續追蹤,以達到早期偵測,早期治療的目的。定期健檢 預防勝於治療郭紋翠主任呼籲,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防癌的不二法門。有家族癌症病史及高危險族群,更別忘了定期健康檢查!預防勝於治療,防癌勝於抗癌,祝大家都能早日遠離癌症威脅。

癌症有望可預防?整合療法提高存活率

癌症有望可預防?整合療法提高存活率#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你是誰,癌症這兩個字都會瞬間引起你的注意,而且極少有人能逃脫它的某種影響。即便你自己尚未有跟這個可怕疾病搏鬥的經驗,身邊無疑也有這樣的人。統計數據讓人一目了然:‧ 不管男女,約有40%的人在有生之年會罹患癌症‧    估計2016年,有近170萬個癌症新病例‧    癌症每年會在美國造成近60萬人死亡‧    癌症死亡病例占全球總死亡人數近25%‧    三分之一以上的癌症患者說,他們「非常擔心」因為高昂的醫藥費而破產所幸在這一連串的壞消息當中,還是有一道曙光破雲而出!美國癌症學會指出:「有極大比率的癌症病例是可預防的。」換言之受過營養學、調整生活方式、壓力管理、排毒、平衡荷爾蒙及免疫調節訓練的醫師有一個獨特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患者癌症確診的機率。如果你正在對抗癌症,那麼最先進的整體療法(holistic therapy)可以幫你贏得勝利,並提供你所需要的幫助,使癌症永遠不會死灰復燃。雖然常規癌症治療有它的作用,但仍有力有未逮的局限性。這些限制以及對嚴重副作用的懼意,促使許多人把輔助療法和另類療法納進了癌症治療計畫之中。事實上,美國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顯示,高達65%回覆問卷的罹癌者都已開始使用輔助療法。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從很多癌症患者那裡聽到一件令人氣餒的事:很多腫瘤科醫師和常規治療醫師,不熟悉用營養和整體醫療來治療癌症及降低復發風險。儘管有一些腫瘤科醫師會因為學習範圍不包括輔助療法與另類療法而感到沮喪,以至於他們必須「跳出框架」,從非常規的管道去學習;但是,還有許許多多的西醫對整體療法的應用不感興趣,不論證據已證實它們確有療效,也不顧及患者的迫切需求。個人化的抗癌計畫才能事半功倍在當代的醫療體系中,沒有一個醫師能無所不知,而癌症整合療法(integrative oncology)的目的就是把所有可用的資源(常規醫療和整體醫療)考慮在內,不僅用來預防癌症,也在真的罹癌時能夠給予更好的治療。我們知道人都是一個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病例當然也不盡相同。有時候我們需要優先考慮常規醫療,但是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併行一種或多種整體療法可用於補強常規醫療,以減輕副作用,使存活機率提到最高。舉轉移性乳癌為例來說明,常規醫療可能包括化學治療、手術、放射線治療及抗雌激素藥物。但在治療期間,患者可以從外加的整體醫療受益,例如改變飲食習慣、攝取營養補充劑,或加入排毒療程、靜脈營養注射(例如高劑量維生素C靜脈注射在抗癌時,有助於減輕最嚴重的症狀,以及緩解噁心、疲乏、焦慮或失眠等副作用)。一旦完成常規治療後,還可應用整合療法和自然療法來降低復發風險,包括飲食和生活方式的選擇,並可能使用特定基因的營養建議(稱為「營養基因體學療法」)。整體醫學的領域廣袤無邊,可能令外行人和醫師望而卻步。然而,癌症整合療法永遠是把身為癌症患者的你、你的家人以及你的支援網絡擺在第一。整體療法或常規治療只取其一,對患者都是不利的選擇。當醫師漠視有效的治療方法時,不論這些方法來自哪裡,他都不是在做對你最有利的事。如何在這兩個系統之間取得平衡,是打敗癌症的關鍵。(本文作者/馬克.史坦格勒、保羅.安德森)(本文摘自/超效抗癌:40年臨床經驗證實有效提升生活品質、延長壽命的關鍵輔助治療/三采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