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症狀,但千萬不能輕忽咳嗽對身體健康所帶來的警訊。然而,什麼樣的咳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象呢?
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症狀,但千萬不能輕忽咳嗽對身體健康所帶來的警訊。然而,什麼樣的咳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象呢?
胃灼熱、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腸胃疾病,患者總直覺認定問題出在「胃酸過多」。但預防醫學大師強納森(Jonathan V. Wrigh)博士在《胃酸疾病完整療癒聖經》,卻用實證精神,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告訴世人「胃酸被誤解了」,之所以大眾會將兩種疾病誤與胃酸連結,形成牢不可破的迷思,可能來自廣告的巧妙誤導。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每10人就有9人胃出問題,原因其實是「胃酸不足」你信嗎?這跟一般人的常識完全背道而馳,但胃酸專家及預防醫學大師強納森( Jonathan V. Wrigh)博士在《胃酸疾病完整療癒聖經》,根據50年臨床經驗,詳細解釋「胃酸」對身體的益處,並解開大眾刻板印象中,關於「胃酸」傷害腸胃的誤解。以下為原書摘文:
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臧女士,到處求醫仍未見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近年更因「橫膈膜疝氣」被轉診到醫學中心。胃酸逆流已經影響到喉嚨、口腔及牙齦的全面性發炎,任何食物都吃不下,從53公斤暴瘦至47公斤,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
火燒心、胃灼熱、乾咳沙啞⋯你今天又胃食道逆流了嗎?在多種胃食道逆流症狀中,「喉嚨異物感」是相對難痊癒的症狀之一。到底為什麼會引發喉嚨異物感?喉嚨卡卡又該看哪一科治療?
近年掀起的氣泡水熱潮,不僅商店架上琳瑯滿目,許多家庭也添購氣泡水機在家中自製,免去不環保的寶特瓶,又能多喝水,在炎炎夏日成了補充水份的新選擇,許多人都喜歡氣泡水,比起白開水多了微酸味道和氣泡的清爽口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多歲廚師,菸、酒、檳榔不離身,某天試菜時突然發覺吞嚥有困難,就醫檢查確診食道癌,醫師考量他的工作需頻繁試菜,建議採取微創內視鏡手術,搭配組織凝集儀、神經監測儀等,術後很快就返回工作岡位,不但進食沒問題,也沒有聲音沙啞等後遺症,完全不影響餐廳生意。9成食道癌是男性 好發50至70歲根據國人最新癌症登記與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佔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死亡人數約1,800名,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指出,國人食道癌患者好發50至70歲,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直到出現喉嚨卡卡、吞嚥困難,甚至胸痛、體重下降,大多數已是晚期,東方國家食道癌以鱗狀上皮癌為主,好發於吸菸、喝酒、嚼檳榔的勞工族群,以及經常吃醃製食物、不新鮮食物,或是喜歡喝滾燙熱湯的人,他表示:「食道黏膜容易受傷,癌變機率也較大」。而好發於西方國家的食道腺癌,近年在台灣也有上升的趨勢,大部分是胃食道逆流及肥胖族群;若是高位食道癌,還會伴隨聲音沙啞,當腫瘤轉移淋巴可能造成頸部腫大,骨轉移則骨頭痛、肝轉移出現黃疸。微創手術傷口小 搭配止血器械縮短復原期食道癌治療以手術為主,依照病情可同步配合放化療或標靶治療等。徐博奎說明,大多數食道癌患者屬於腫瘤局部侵犯型,由於食道位於胸腔正中央深處,緊鄰主動脈、氣管,手術很難完全清除癌細胞,標準治療會先在術前進行放、化療,讓腫瘤縮小、再進行整段食道切除,並利用胃、大腸進行食道重建。徐博奎進一步說明,傳統食道癌手術須開胸剖腹,傷口大、併發症高,恢復也較慢;近10年以微創內視鏡手術為主流,傷口較小,再搭配腹腔鏡進行食道胃吻合重建手術;由於食道周圍布滿許多細微血管,同步搭配使用組織凝集儀,可確保精準清除病灶切割,同時具有止血作用,出血量更少,讓患者復原更快速。術中監測喉返神經 降低聲音沙啞後遺症以往認為食道癌切除病灶即可,徐博奎補充,食道鱗狀上皮癌容易轉移喉返神經旁的淋巴結,由於喉返神經非常脆弱,進行淋巴廓清術時,很容易造成喉返神經麻痺。根據文獻顯示,食道癌患者進行淋巴廓清術,發生聲音沙啞後遺症的比例達3至4成,且喝水也容易嗆到,等到術後2至3個月才會逐漸恢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術中輔以使用神經監測儀,不僅可以定位及確定喉返神經位置,且術中便可知道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與否,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更大幅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以北榮統計為例,若術中輔以喉返神經監測儀,食道癌淋巴廓清術後,喉返神經麻痺發生率大幅下降至10%,讓醫療團隊與患者能更加安心進行治療。預防食道癌 遠離菸、酒、檳榔徐博奎補充,臨床上,許多口腔癌患者常伴隨食道癌,診斷為口腔癌建議進行胃鏡檢查,若是發現食道黏膜癌前病變,利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即可。最後提醒,預防食道癌要遠離菸、酒、檳榔,胃食道逆流應定期胃鏡檢查,如果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卡卡,應盡早就醫檢查。(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菸酒檳榔族注意!喉嚨卡卡、吞嚥困難當心食道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位54歲女性長期有食物逆流,合併吞嚥困難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照過胃鏡,賁門沒有發炎也沒有鬆弛,錯被當作胃食道逆流治療,因此效果不佳;直到透過食道壓力檢查,才發現是罹患「食道弛緩不能症」,食道蠕動功能喪失導致食物堆積於食道而倒流,與胃酸逆流無關。另一64歲女性被胃食道逆流症狀困擾已長達10年,晚上睡覺時一躺平,胃酸就逆流上來,難以入睡,半夜也常被自己胃酸逆流沖到喉嚨而驚醒,影響睡眠品質。雖在胃腸科安排多次胃鏡檢查,亦開立被稱作「胃食道逆流特效藥」的質子幫浦抑制劑,服藥效果仍不佳。後來透過國際標準胃食道逆流檢測,才找到病患嚴重胃食道逆流的病因並施以手術,終於解決病患多年困擾。吃藥就會好?胃食道逆流常見「4大迷思」胃食道逆流依病因不同,可能出現常見的典型症狀和非典型症狀,但由於民眾或醫師對病症的不了解,恐掛錯科延誤治療。胃食道逆流常有以下「4大迷思」,有請醫師一一來解答:1. 胃食道逆流症狀是胃酸逆流?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指出,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除了常見的胃酸逆流、火燒心、嘴巴有酸氣等,其實還有其他非典型症狀,如:胸痛、喉頭卡卡、吞嚥困難、慢性咳嗽、氣喘、逆流性牙侵蝕、聲音沙啞等,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誘發。建議有以上症狀的民眾多加留意平常的生活作息調整,若至耳鼻喉科、胸腔科查不出病因,就要盡快至腸胃科看診。2. 胃食道逆流做胃鏡治療就有效?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表示,雖然目前台灣胃食道逆流主要檢查方式是胃鏡檢查,但此種檢查方式僅能檢測出20%左右的患者胃部有局部紅腫發炎,其他逾7成胃部賁門未發炎、食道蠕動功能正常的患者,只能達到症狀排除效果,若想找出正確病因,需要進一步做精準診斷治療。此外,有些病患會自行買藥服用抑制胃發炎,不僅危險,也容易造成進行胃鏡檢查時找不出病因,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更加惡化。3. 胃食道逆流吃成藥就會好?陳健麟進一步解釋,依照病症光譜來說,誘發胃食道逆流的2大主因為「胃酸暴露」和「食道敏感」。前者是因胃酸分泌過多所影響,由醫師開立質子幫浦抑制劑,僅需服藥就可有效改善;然而後者常見的功能性胃灼熱症狀,屬於天生食道較敏感、與大腦中樞調節有關,應使用其他神經調節治療方法。透過以上兩者也說明,僅用胃鏡治療,可即時掌握正確病因的效果相當有限。延伸閱讀:7成胃酸逆流「只用胃鏡查嘸」!拖久恐成「食道化生」4. 胃食道逆流容易得食道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分享,胃食道逆流病患男女比為1:2,顯示較好發於女性,這是由於女性對於情緒、壓力等刺激反應較為明顯。而根據統計,罹患食道癌的男女比約為9:1,男性足足比女性高出9倍,主因是男性較多抽菸、喝酒、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不佳所導致。王彥博提醒,雖然胃食道逆流的確有機會轉變成「食道化生」、「腸化生」,成為早期食道癌、胃癌風險;但比起基因遺傳的細胞病變來說,長期不良的日常生活習慣才是主因,呼籲有胃食道逆流的病患不必過度擔憂。盧俊良總結,目前國際推出標準的胃食道逆流診斷: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HRM)、24小時食道阻抗併酸鹼度檢測(MII-pH)、無線電酸鹼監測膠囊(Bravo)等已行之有年,能正確檢測出病患的發病位置和原因。但目前台灣的治療方式仍常存在以上4大迷思,甚至多停留在胃鏡檢查,呼籲醫師除了調整病患生理作息外,在選擇治療決策時也應參照國際標準、落實精準醫療診斷,才能使對應的治療,真正達到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