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疑問為什麼樣做健康檢查?其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罹患疾病機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萬芳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於《做對健檢,掌握健康更輕鬆》一書中,統整受檢者常發問的問題,搭配輕鬆易懂的文字來描述,幫助讀者更認識健康檢查,開啟促進健康、管理健康的嶄新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許多人疑問為什麼樣做健康檢查?其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罹患疾病機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萬芳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於《做對健檢,掌握健康更輕鬆》一書中,統整受檢者常發問的問題,搭配輕鬆易懂的文字來描述,幫助讀者更認識健康檢查,開啟促進健康、管理健康的嶄新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今年安排健康檢查了嗎?定期身體檢查可以幫助檢測和診斷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早期徵兆,然而面對琳瑯滿目的健檢項目,到底該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對此,醫師分析「2023年10大健康異常檢項」,作為今年的健康檢查趨勢參考;若民眾看到健康檢查紅字不要慌張,定期檢查及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才是正解。
近年英國學者研發一種新的篩檢計算方式「GALAD score」,是依照受檢者的年齡、性別、傳統胎兒蛋白,另外還有比較新的胎兒蛋白的異質體(L3)與異常凝血酶原(DCP / PIVKA)來構成一套精準的預算模式,可將肝癌早期診斷提高至9成以上,敏感性跟特異性也更高。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對內臟脂肪會帶來的健康影響也都了解,但除了一般常聽到的「脂肪肝」外,其實還有「脂肪胰」的問題也不能輕忽。脂肪胰是近幾年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與代謝症候群與產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有高度相關,民眾要特別留意。
常出現不明暈眩、疲倦、夜間盜汗、發燒等症狀,且健檢時發現抽血數據有異常,就要當心可能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若不妥善治療,可能導致急性血癌,使原本能維持正常生活的壽命忽然劇減!但卻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直到出現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後,才確診罹病。
母親節快到了,為媽媽安排一套健康檢查,已成為送禮熱門選項。但實際馬上面臨2大難題:該怎麼選擇適合項目?若媽媽對健康檢查有所抗拒,又該如何說服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2021年接近尾聲,正是進行年度保單健檢的最佳時機,近二年受到疫情影響,有許多民眾都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開始規劃人身保障,但最好同時也養成定期檢視保單的習慣,才能讓保障隨著需求及時增減。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規劃,保單內容也必須跟著腳步一起調整,定期做保單健檢是保戶了解自身保障最全面的方法,最好要每一年或是至少每2年就進行一次保單健檢,保單健檢時有哪些地雷需要重點注意,快一起來看看!地雷1:保單資料未更新當初購買保單時,不見得與現在的生活情況完全符合,可能會結婚、離婚、生子、改名或是搬家,所以必須檢查所有保單上面的資料資訊是否都正確,如果要更改受益人,也可以在這個時候都檢查一下是否資料都有更新好。除此之外,有換工作也要做好職業別更動,許多常見的保單理賠糾紛就是因職業別不符投保時的類別,或是未繳保費卻因搬家沒收到催告通知,導致保單失效,這些都會影響到後續理賠權益。地雷2:保費負擔太高或保障太少保單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符合自身的經濟狀況。保費太高造成負擔壓力過大也不對,如果保障不夠也不好,所以可以在檢視時把這一塊也考慮進去;而且每一年的收入可能都會有調整,要去考慮保額是否有符合現階段需求。地雷3:保障未隨「家庭責任」提高隨著家庭責任不同,保額也應該要隨著調高,譬如是家庭經濟支柱的青壯年人家庭責任最重,所以醫療險、壽險、意外險、失能/長照險都很重要,而且也應該要適度提高保障額度。安排的時候一定要「先保大、再保小」,除了要先做好大人的保障再來考量小孩之外,也要先思考各項風險中,有哪些後果是自己比較難去承受的,要優先考慮。另一方面,對於家庭責任較輕的青少年人,最必要的是疾病、意外、失能方面的保障,以免風險來臨時拖垮家人的後半生;年齡較高的長者,要留意的是醫療、失能方面的保障、若有財富傳承需求也須盡早安排。地雷4:買房買車未考量在壽險規劃中大多數人買房、買車是以貸款分期方式支付,債務負擔也是在安排保障需重點考量的一部分,壽險保額計算時一定要加計進去,以免發生不幸時,家人得背負這筆債務。地雷5:保障不符醫療趨勢保單除了要跟著人生規劃調整,也必須跟著政府政策、醫療趨勢去改變。以後隨著醫療技術革新,患病治療都會走向住院天數少、門診不住院、自費醫材多且貴等方向發展。因此,傳統的住院醫療險已經不夠用了,規劃時可選擇將「門診治療」納入保障範圍的保單,且實支實付醫療險使用到的機會也高出很多,重要性不言而喻。地雷6:保障漏洞百出每一個險種都是針對不一樣的風險狀況去設計規劃的,很難單靠一張保單擁有全面性的保障。舉例來說,如果為轉嫁癌症風險而買防癌險,它是針對「癌症」的醫療支出去提供幫助,但是罹癌後所造成的失能、長照等花費問題,癌症險就可能幫不上忙,此時可能會需要其他像是失能險、長照險、重大傷病險補強。此外,像是一般民眾最常見投保的「醫療險」,又分為住院日額型醫療險與實支實付醫療險。雖然醫療險可以轉嫁罹患重病需長期門診治療的開銷,但健保自費醫材得靠實支實付保單的「雜費」才能買單,因此在保單健檢時也需要確認是否都補齊了這些保障,同時要留意額度是否足夠。保險規劃真的不能抱持「有保就心安」的心理,趁著年末了解檢視保單的重要性與檢查重點,並找到自己的保險業務員一起來看看,相信可以獲得更專業且全面的建議!(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保險規劃六大地雷一次看 快趁年末做個保單健檢「除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70多歲女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三餐不正常,老年除了三高之外,也罹患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應開始享福的她,在某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腦部長了兩顆動脈瘤。由於患者年事已高、且固定服用抗凝血劑治療頸動脈狹窄,若要進行手術,風險實在太大。在醫師的建議下,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血流導向裝置治療腦動脈瘤,術後持續門診追蹤,患者恢復良好也能重拾退休人生。腦動脈瘤如同一顆無聲炸彈 三高、40歲以上女性需注意收治上述患者的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陳國瑋醫師說明,腦動脈瘤成因複雜,隨著年紀漸長,血流衝擊腦血管壁,導致血管壁退化變脆弱,長久下來退化的血管壁可能如氣球般脹大,形成所謂的腦動脈瘤,使病患處於與不定時炸彈為伍的風險中。腦動脈瘤好發於女性,高危險族群包括40歲以上女性、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有腦動脈瘤家族史者。血流導向裝置突破治療瓶頸 為患者拆彈解危動脈瘤以傳統開顱手術與血管內介入治療為主要的兩種方式。陳國瑋醫師進一步說明,開顱手術是以手術顯微鏡為輔助,用血管夾夾閉動脈瘤瘤口,以阻斷血流防止動脈瘤變大。血管內介入治療則可利用金屬線圈填充動脈瘤空腔,來防止血流繼續流入,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現在也有新式「血流導向裝置」,除了達到阻斷血流的效果,亦可降低傳統手術或一般導管栓塞手術的風險。陳醫師也補充,介入治療的傷口小、術後復原快,可依據患者動脈瘤所在的位置、形狀,以及動脈瘤跟周邊血管的位置來選擇適合的處置方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有助預防陳醫師也呼籲,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他也提到動脈瘤不一定都會破裂,需視動脈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狀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高風險者才會建議手術治療腦動脈瘤。(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