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失智照護

失智長輩亂打人怎麼辦?面對失智者的攻擊行為,第一步先「這樣做」

失智長輩亂打人怎麼辦?面對失智者的攻擊行為,第一步先「這樣做」

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組合,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多種行為精神症狀。許多人照顧失智長輩時,會遇到長輩破口大罵,甚至動手打人的經驗,照顧起來是很大的挑戰,究竟失智者為何會亂打罵人?照顧者該如何應對?《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照服員的失智照顧經驗,讓照顧者可以順利照顧失智患者。

特別企劃:孩童發育

5歲女童突發育長陰毛、胸部變大⋯醫揭「中樞性早熟」恐增乳癌風險

5歲女童突發育長陰毛、胸部變大⋯醫揭「中樞性早熟」恐增乳癌風險

一對姊妹,年紀差2歲,但是妹妹突然快速成長,從原本的身高小姊姊半顆頭,短短2年內大幅超越了姊姊。收治案例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邱巧凡指出,檢查發現,妹妹有性早熟問題, 5歲多便出現乳房、陰毛發育的狀況,骨齡檢查也已達11歲,呈現明顯超前的現象⋯

小米粽驗出「托福松」!農藥中毒怎麼辦?症狀有哪些?教你緊急自救法

小米粽驗出「托福松」!農藥中毒怎麼辦?症狀有哪些?教你緊急自救法

日前,台東縣爆發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禍首疑似阿嬤包的蝸牛小米粽,案件深入調查後發現,竟驗出農藥有機磷劑「托福松」(Terbufos)的殘留,此次食安事件也引起社會警覺。《優活健康網》整理農藥中毒懶人包,包括常見症狀、急救方法與迷思,使用農藥時務必謹慎,以確保農產品安全與自身健康。

高達五成巴金森末期併發失智症 早期情緒憂鬱為徵兆

高達五成巴金森末期併發失智症 早期情緒憂鬱為徵兆

嘉義基督教醫院一名50多歲男性患者,一直把巴金森病當作憂鬱症治療,直到發現動作變得遲緩,輾轉至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醫師的門診就醫,才發現是巴金森病。許永居醫師強調,巴金森病症早期常與憂鬱症搞混,民眾應及早了解病徵以免延誤就醫。 巴金森病、憂鬱症共病比率近3成 巴金森病是一種大腦神經退化疾病,隨著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所產生的動作行為等障礙。許永居醫師說明,巴金森病除了...

下背痛該怎麼辦?骨科醫教你「1招」在家就可做,比吃藥更有效

下背痛該怎麼辦?骨科醫教你「1招」在家就可做,比吃藥更有效

近年來疫情影響,居家辦公、在家活動機會增加,戶外活動減少,導致許多人腰酸背痛、下肢麻木無力而上門求診。醫師指出,不良姿勢及欠缺身體肌肉訓練,常常是退化、骨質流失的潛在危險因素。若能夠適當調整生活習慣及鍛鍊核心肌群,能減少疼痛及就醫的機會,也降低到院感染風險。

吹冷氣想省電,該買循環扇還是電扇?一文看懂省電秘訣、擺放位置

吹冷氣想省電,該買循環扇還是電扇?一文看懂省電秘訣、擺放位置

炎炎夏日,滿頭大汗奔進室內,很多人啟動冷氣時總是直接調到極低溫,期盼冷房功能可以馬上運作,讓室溫快速變涼,但這樣不僅減損冷氣壽命,又十分耗電。要怎麼吹冷氣最省電?可以試著搭配電風扇或循環扇,來協助冷空氣在室內流通。但循環扇、電風扇到底差在哪?可不是只有價格而已。《優活健康網》整理了幾個重點,讓你快速看懂:

失智的人可以開車嗎?醫師揭「1評估關鍵」這樣看駕駛能力

失智的人可以開車嗎?醫師揭「1評估關鍵」這樣看駕駛能力

得知親友或自己罹患失智症時,腦袋可能一片空白,回神才發現好多問題,該從何下手?英國權威家庭醫生麥特.皮卡佛(Matt Piccaver)寫下《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期盼能填補當事人因為徬徨或資源不足所產生的資訊落差。例如「開車」,對多數人而言似乎是再熟悉不過的事,但其實牽涉到複雜的身心協作,必須謹慎考慮。以下為原書摘文:

慢性腎病+肌少症增死亡率  7大指標幫助提早預防

慢性腎病+肌少症增死亡率 7大指標幫助提早預防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錫賢,門診一名慢性腎臟病患,每次回診看來逐漸消瘦,行動也變慢,抽血檢查亦與過往無明顯差異,故對其進行握力測驗與營養評估後,發現原來是出現「肌少症」。 慢性腎病患者肌少症盛行率可高達40~60% 一般人隨著老化,肌肉量本來就會慢慢流失,如果沒有運動又流失更快。因為方法不同,肌少症盛行率範圍很大,台灣本土研究則發現65歲以上長者原發性肌少症盛行率在3....

別再問投資環境!華爾街操盤手:5大整體財務規劃,你準備好了沒?

別再問投資環境!華爾街操盤手:5大整體財務規劃,你準備好了沒?

投資環境年年在變,尤其疫情流行以來,全球市場出其不意,加上戰爭、通膨,即使最高明的操盤手,也是年年都在猜題。但是被路透社譽為「擊敗華爾街的無名小子」、台東出身的財經作家闕又上在《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書中,提醒讀者,最為重要的是5大整體財務規劃,才能在風雨飄搖中依然保有財務穩健,無懼虧損。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放假宅在家爸媽不愁!6個「居家親子遊戲」讓關係更緊密

孩子放假宅在家爸媽不愁!6個「居家親子遊戲」讓關係更緊密

每年到了7月開始,學生們進入為期2個月的暑假,而今年因疫情爆發,許多學校也提早開始遠距教學,甚至是有家長和學生陸續確診隔離,都讓孩子們在家的時間越來越長。但正逢近日悶熱潮濕豪雨不斷,連戶外活動也不方便,身為家長想和孩子們一起宅在家,該如何安排變化有趣的居家活動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