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

皮膚曬傷怎麼辦?藥師教你在家做「曬傷急救液」修復肌膚超有效

皮膚曬傷怎麼辦?藥師教你在家做「曬傷急救液」修復肌膚超有效#熱傷害

今年全球高溫破紀錄,迎來史上最熱夏天,台灣登革熱疫情也隨之升溫,藥師指出,不想皮膚曬傷曬黑,除了勤擦防曬油、防曬乳之外,還要注意防曬防蚊應分開擦,需間隔至少15分鐘;若不幸曬傷,也能在家透過自製「中藥曬傷液」有效舒緩皮膚不適,安全又溫和適用於各族群,使用後會讓皮膚形成一層保護膜,在修復肌膚的同時還能保持滑嫩。

體溫超過●●度就是「中暑」了!醫警告「別自行降溫」應馬上送醫

體溫超過●●度就是「中暑」了!醫警告「別自行降溫」應馬上送醫#熱傷害

天氣炎熱,彰化30歲沈姓男子日前在中午除草時中暑昏厥,彰化醫院急診室副主任郭書顯表示,沈男到院時意識昏迷,呼吸急促,體溫已經高達40.7度,立刻插管,給予3500毫升的低溫生理食鹽水,身體以冰塊覆蓋,進行抽血及全身電腦斷層檢查,等降溫後送加護病房,再以降溫器連續施救。

中暑人數遽增!把握「急救3快」加速救命

中暑人數遽增!把握「急救3快」加速救命#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連日高溫導致中暑人數增加,其中不乏穿著完整防護且大量活動在第一線防疫的工作人員,醫師表示,若中暑超過40℃,且未獲得即時的醫療救護恐致命,把握「急救3快原則」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避免導致嚴重熱傷害。出現肢體晃動站不穩 儘速移至陰涼處降溫衛福部臺北醫院急診科主任游秉勳提醒,慢性疾病者、65歲以上長者、慢性疾病者因身體器官與循環系統功能下降,較不易排汗與散熱,若嚴重中暑可能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引發心臟衰竭或腦中風,因此要特別注意多留意自己或身邊人的身體狀況與對話反應,「多一分關心,少一分危機」,若發現出現思考變慢、說話語速變慢、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大量排汗,或是身邊有人出現站一會就蹲下、肢體晃動站不穩的情況,請儘速移至陰涼處,設法降溫至39℃以下,快速散熱是治療復原的重要關鍵,同時盡快安排就醫。長時間在外奔波 每20分鐘補水一次水分游秉勳建議,外出應注意「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高溫下活動、穿著輕便寬鬆衣褲、注意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電解質,活動量較大、長時間在外奔波會大量出汗的民眾,建議可每20分鐘就補水一次,避免水分流失太快。

室內也會中暑 未及早治療死亡率達5成

室內也會中暑 未及早治療死亡率達5成#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天愈來愈熱!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2020年全台持續高溫,年均溫24.6℃,打破歷年紀錄。不只台灣,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未來平均溫度將持續上升,因此和「熱」有關的疾病發生率也會增加。過去一年多以來全球壟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口罩都戴緊緊的,我們的生活習慣都受到很大影響和改變,但氣候悶熱是不變的,在悶熱的口罩之下,嚴重中暑的個案一樣會發生。醫師提醒,在家防疫小心室內潮濕悶熱,易造成慢性病老人中暑;在高溫環境工作者,要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遠離熱傷害。案例一:工作暴露環境高溫造成中暑33歲阿榮從事地下工程的工作,環境悶熱無風,某日阿榮身體感覺不適,不久後被同事發現失去意識倒在地上,緊急送醫急診時,體溫高達41.6℃,昏迷指數3分,急救後轉入加護病房,但因中暑造成肺部、心臟、腎臟、肝臟、肌肉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重器官衰竭, 10天後死亡。案例二:室內悶熱造成慢性病者中暑65歲阿芬有高血壓和中風病史,行動不便,某日於家中被家屬發現意識不清,且有抽搐情形,急診時體溫高達43℃,因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橫紋肌溶解症轉入加護病房,治療後,阿芬順利移除氣管內管,腎功能也恢復正常, 9天後順利出院。中暑是熱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若未能早辨識和治療,死亡率可達五成以上。中暑比熱衰竭嚴重,中暑會有中心體溫大於40℃,合併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症狀,像是意識不清、躁動、行為異常、抽搐或昏迷。高溫環境隨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遠離熱傷害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郭婉吟統計,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因中暑至該院急診且住院的個案,共計20人,平均年齡為63歲。其中男性占6成,有慢性病者占8成。當發現有疑似中暑個案時,除了打119儘速送醫外,現場先將個案移至陰涼處,遠離高溫的暴露,並可利用在全身灑水加上風扇或使用浸過冷水或的毛巾放置頸部、腋下和鼠蹊部的方式來降溫。郭婉吟表示,中暑雖會致命,但卻是可以預防的。除了提高警覺外,若工作會暴露高溫的環境,要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增加休息的時間和次數。在高溫的季節,若家中有慢性病的老人,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因悶熱潮濕造成中暑。

炎夏來襲 3要領讓幼童遠離熱傷害

炎夏來襲 3要領讓幼童遠離熱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停課不停學防疫期間,幼童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本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顧名思義是炎熱夏天來臨,漫長夏天裡在家中照顧幼童時,應注意幼童因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處在悶熱環境容易引發熱傷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供以下保幼3招避免幼童發生熱傷害。室內保持涼爽通風 注意幼童身體狀況避免讓幼童待在室內陽光直射或空氣不流通地方,並適度開空調降溫,隨時注意幼童身體狀況,如曾暴露悶熱環境下,觀察是否有熱傷害相關症狀,如暈眩、頭痛、噁心、嘔吐、虛弱、心跳加速、體溫升高等屬熱衰竭,或過度運動後合併有不自主之肌肉抽搐屬熱痙攣、或高體溫(核心體溫大於40℃)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症狀(如言行舉止異常、癲癇、昏迷等)則為「中暑」,屬重度熱傷害,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在意識清楚下給予水分補充,並儘速送醫。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適時補充水分 除保持室內涼爽外,也要讓孩童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避免過多的包覆,炎熱天氣易出汗也記得要適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並可透過觀察尿液顏色了解水分攝取情形,尿液呈透明黃色(淺黃色),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可正常補充水分,如呈現黃色,表示可能有一段時間未補充水分或有持續出汗情形;如嚴重到出現烏龍茶等更深顏色時,表示身體可能已出現缺水狀態,要立即補充水分。車廂溫度快速攀升 勿獨留孩童於車內夏日悶熱的天氣使汽車車廂溫度快速攀升,且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家長務必提高警覺,防疫期間如必要外出時,停車或即使開車臨停片刻,都不要獨留幼童於後座,因為高溫密閉的空間,可能造成幼童熱傷害,甚至死亡。記得養成每次下車後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確認未將幼童遺忘於車內。車子停妥後,記得拿好鑰匙,先確認將孩童帶出車外再上鎖,並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應以最快速度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