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薄影響受孕?一名39歲女性嘗試過3次人工授精,但在5週時流產,試管植入10週時卻發生胎停,她在試管療程中,雖服用西藥但子宮內膜仍僅有0.46公分;後續,經過3週的中藥、針灸療法並一併調理平時容易頭暈疲勞的狀況後,內膜厚度翻倍達0.82公分,試管植入後一次成功並順利產下一女。
隨著農曆新年假期結束,頻繁的拜年走動、居家大掃除或久坐滑手機追劇等,容易引發下背痛問題。對此,竹南診所復健科醫師劉建廷建議,民眾若是懶得跑健身房運動,不妨可以善用4招在家免器材、徒手就能做的伸展及核心運動,可有效緩解背部壓力,幫助改善腰背不適症狀。
隨著交友軟體越來越盛行,現代人卻在網路背後把真正的自己藏得更深,甚至不想見面約會相處,害怕在一開始就展露真心⋯⋯「簡訊約會」(Dexting)便是網路戀愛趨勢下的產物,只透過和某人傳訊息就陷入戀愛感。《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淺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Dexting的經歷,以及其可能衍生出來的溝通問題和人際省思。
李先生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也因為高血脂症導致心肌梗塞,做過2次的心導管治療,雖然治療後恢復正常生活,但是心臟科醫師警告他,已經有輕度的心臟衰竭,必須要好好注意。
新冠疫苗可以與其它肺炎疫苗一起接種嗎?根據美國研究指出,65歲以上民眾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重症風險約3成!
台灣近日開放6到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為加強追蹤兒童及青少年在接種疫苗後,可能產生常見不良反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5月3日起,推出「Taiwan V-Watch 疫苗接種 - 健康回報」,並將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納入追蹤監測對象;爸媽皆可透過手機疾管家申請,代為填寫接種後健康回報,可幫助了解常見疫苗副作用的發生概況,並提供及時就醫提醒。
儘管新冠肺炎在台灣才正展開大流行,然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例如美國,已實際「與病毒共存」不戴口罩,幾乎恢復了疫情前的群聚生活。但回到疾病與個人之間的應對關係,仍不可不慎。
因應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防疫需求,食藥署於4月17日邀請國內臨床醫學、小兒醫學、感染醫學等領域專家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同意核准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至11歲兒童的主動免疫接種,以預防COVID-19。
45歲張先生因鼻竇炎使用抗生素治療,竟產生全身紅疹,更有發燒現象,就診抽血時顯示有「嗜伊紅性血球」升高以及肝指數升高情形,配合皮膚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
近幾個月來溫差變化很大,忽冷忽熱,過敏患者想必不勝其擾,尤其鼻過敏者,處在當前疫情蔓延的感染高風險氛圍,只要打噴嚏、咳嗽,都會引來旁人側目。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楊哲彥醫師特別提醒,勿因症狀輕微而輕忽過敏,拖久了,身體會愈來愈敏感、愈容易不舒服,當病況發展到嚴重影響生活時,治療更費時費力。想擺脫惱人過敏問題,需做好「沒病預防、有病要治、預防復發」。
腰酸背痛是常見的身體不適,許多人往往以為睡一覺就好,多多休息就沒事。但若是脊椎出問題,卻誤認只是小毛病而不以為意,很有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機,釀成嚴重危機,不可不慎。
55歲的林女士是一位上班族,因為對自我要求高,每天一開始工作起來就會全力投入,一個上午連喝口水、上個廁所的時間都常常省了下來,中午小憩片刻,下午繼續埋首工作堆中,一整天下來,不僅喝水的量少,小便尿量也少,顏色都偏深黃,偶爾伴隨些微灼熱刺痛的感覺;但是一到放假日,沒有工作壓力,生活步調放慢,解尿不適的感覺也會隨之緩解,因此也就不以為意。
母親節快到了,為媽媽安排一套健康檢查,已成為送禮熱門選項。但實際馬上面臨2大難題:該怎麼選擇適合項目?若媽媽對健康檢查有所抗拒,又該如何說服呢?